近日,南方鄂、皖、苏、赣、湘等五省多日连降暴雨,部分城市积水严重。尤其是6月下旬以来,武汉已经连遭强暴雨袭击,7月6日,暴雨袭击之后武汉中心城区几乎泡在水里,交通瘫痪。
每逢暴雨,城市看海,强降雨模式让建设“海绵城市”重回公众视野,2016年是海绵城市加速推进的一年。
海绵试点城市武汉受考
长江沿线的城市,因水而兴,今年夏天,南方暴雨,暴雨持续时间之长、雨量之大,让很多长江沿线的人们始料未及。
据官方统计,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最强降雨过程。截至到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分别偏少6%、33%、76%,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1%。
7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赴安徽、湖南察看防汛。7月6日,特大暴雨疯狂“轰炸”武汉一整夜,一觉醒来,武汉中心城区几乎泡在水里。7月6日一早,李克强总理从湖南岳阳乘高铁急赴湖北武汉,一路上大雨如注。总理一下车,直奔青山区长江干堤倒口湖堤段管涌现场指挥抢险救灾。
武汉,每逢雨季调侃武汉“看海”,已成为固定刷屏模式。而武汉入选海绵试点城市,在强暴雨面前也不乐观。相对往年雨季的全民吐槽,今年武汉的主城区,包括著名的看海胜地——武汉大学周边,渍水缓解了很多;而网络发声相对较弱的边远城区,则是重灾区。
参与当地多个地下管网项目建设的武汉悍路威科技公司负责人何钧认为,武汉市这几年在地下管网清淤和管网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也还是起到一些作用。
武汉2013年提出“130亿的排水攻坚投资计划”,在这次洪灾中,引发网络质疑。7月5日,武汉水务局澄清称,到目前为止,130亿元的投资计划,只完成了40余亿元。不过,武汉水务局也承认,由于征地、建设等原因导致部分重要排水项目建设滞后。预计到2018年底,大部分重点项目能够建成投入使用。
而在武汉新城区,以武汉发展最快的光谷(东湖高新区)为例,遭遇了最严重的暴雨考验,出现多个渍水点。刚过去的周末,高新区管委会全员上岗抗洪;相关部门在媒体微信群,全天滚动报道渍水和交通情况。
武汉一家本土商贸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在江夏区的店铺全部被淹,损失280万。一位在武汉做海绵城市项目的负责人表示,新城区水灾严重,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降水持续时间长、地势等多个原因;另外,近年城区建设太快,工地形成渍水点,同时相关的地下管网配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表示,刚跟某新城区谈好了一个地下管网项目,通过这次暴雨,官方重视程度明显加强。
另一家在武汉做海绵城市项目的北京上市公司中层告诉记者,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和后期维护,今年有些没淹的,可能是以前淹水后面维护改善;其它地方没有维护好,或者地势低,就难说了。
海绵城市建设加速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倾向,城市排水实行“以排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城市水生态系统应有的吸纳、渗透、滞蓄、净化等功能,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不高、能力不足,不能应对超标准降雨和局部强降雨,造成城市内涝和初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等问题,也浪费了宝贵的雨水资源。为了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2013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建立海绵城市的重要性。2014年和2015年,住建部先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新版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则实现了海绵城市与地下管廊综合建设。而继首批16个试点之后,4月份又有14个城市进入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政策和各地试点不断超预期都反映了国家层面的坚定态度。
7月5日,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展会宗旨是全面提供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打造生态海绵城市。本次大会还将展示雨水收集回用处理系统、地下智能管网系统及生态道路系统建造等成套化整体解决方案,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乎同时,各地纷纷召开海绵城市推进大会。7月5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风春详细阐述了河南海绵城市建设”全攻略”。发布会消息,目前,河南当地已经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并排出海绵城市建设“施工表”。今后从生态水系到绿地建设,从道路、广场到小区、单位,全面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
早在5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73号),要求全省按照“系统治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统筹建设”的原则,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控制和海绵城市建设,全面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雨水进行吸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目前,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在解决城市水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城市建设的首选。
从全球来看,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管制的国家,目前德国的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主要包括: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另外,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自然与生态措施以及非工程方法。
目标:
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利用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另外,今年3月,住建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今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海绵城市信息报送工作,每月5日前,填报上月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包建设进展情况,直至实施完毕。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政策频出,以及规划的不断细化,全国各地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试点,进入试点的城市可以获得财政专项资金补贴。
随着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暴雨洪灾致“海绵城市”概念股走强
2016年07月06日
来源:新闻晨报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近期我国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安徽、湖北等省份出现严重洪涝灾情,诸多城市再度开启“看海”模式,备受全国关注。传统快排方式是造成城市频繁内涝的重要原因,“海绵城市”应运而生。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洪涝灾害防治,水利和地下管廊等建设将会加快,相关行业将受益。昨天,集团整体上市的安徽水利连续两天涨停,青龙管业、巨龙管业和利欧股份等涨幅超过4%,强于大盘。
专用材料相关产业受益
作为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10月,国务院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随后各项政策细则持续出台,各试点城市项目也在加速建设之中,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平均约28%的规划项目已经取得进展;5月,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公布,共14个城市入选。长城证券认为,保守估计,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2016年将是“海绵城市”加速推进的一年,专用材料相关产业——管道、水泵、防水材料预期大幅获益,建议关注东方雨虹、伟星新材、利欧股份;市政水务相关产业,受益于城市排水系统投资以及污水治理,建议关注重庆水务、围海股份。同时,信息化管控平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建议关注聚光科技。
国海证券分析,近期暴雨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显示了城市排水、水利建设等重大短板,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短期使“海绵城市”、水利建设主题迎来持续催化剂,建议关注“海绵城市”主题标的:隧道股份、苏交科、宏润建设等;关注水利建设主题标的:东方雨虹、新界泵业、青龙管业、纳川股份。